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新聞資訊網站首頁新聞資訊
陳新華:黑天鵝已經演變為極具破壞力的灰犀牛,相比油價暴跌我更擔心的是…
黑天鵝已經演變為極具破壞力的灰犀牛,相比油價暴跌我更擔心的是…
文/陳新華, 北京國際能源專家俱樂部總裁
3月17日,我應邀參加鳳凰衛視《一虎一席談》關于石油價格戰對全球金融市場影響的討論。主持人胡一虎說,最近一段時間,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爆發、石油價格戰等一大群“黑天鵝”漫天飛舞,世界經濟前景撲朔迷離。我在回答提問時說,黑天鵝多少都不可怕,可怕的是正如我們在童話世界里看到的,這些黑天鵝已經匯聚在一起,變成了一頭極具破壞力的灰犀牛,正朝我們快速奔來。它給全球經濟與地緣政治格局所帶來的沖擊,包括對石油行業的沖擊,將遠大于國際油價“三國殺”的影響。
這段對話很有意思,但無法在那里展開。我在此把自己的看法寫下來,與業內同仁分享。
縱觀石油行業160多年的歷史,國際油價經歷了無數次油價的漲漲跌跌。從事石油行業時間較長的人士都知道,這個行業周期性很強?;具壿嬍牵旱陀蛢r刺激消費,打壓并淘汰高成本產能,減少產量,抬高油價;而高油價則打壓消費,增加產出,并鼓勵替代能源發展,減少消費,再壓低油價。在這樣的周期輪回中,行業洗牌重整是非常正常的事。
與以往周期不一樣的是,這次我們面臨的是百年不遇的全球大瘟疫,持續時間不會太短,對全球經濟的沖擊也會很大,我們已經從全球主要股市短時間內多次因暴跌而觸發熔斷機制中看到了先兆。它與2008年的次貸危機不同,影響的是實體經濟,導致的是百業消停。
本次疫情大爆發和油價大暴跌發生在世界經濟很脆弱的時期。歐洲還沒有從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恢復過來,靠的是量化寬松與超低利率政策來維持經濟,而實質性改革舉步維艱,社會矛盾嚴重,創新乏力。美國也采取了量化寬松與超低利率辦法提升資產價格,導致股市泡沫和債務高企。特朗普的貿易保護主義,包括與中國的貿易戰,也給美國經濟蒙上陰影。日本原本想利用東京奧運會重振萎靡的經濟,卻不得不面臨奧運會可能推遲2年舉辦的局面。韓國也是這次疫情的重災區,除了自身經濟活動受到影響之外,歐美日中經濟的放緩或衰退將共同影響這一外向型經濟。
面對衰退,世界各國經濟刺激已無多少“彈藥”可用。歐洲赤字嚴重,貨幣負利率,日本也實施負利率政策。美聯儲看到了疫情的嚴重性,分別于3月3日緊急降息0.5%,并于3月15日再度降息1%同時推出7000億美元的量化寬松(QE)計劃,其表現的恐慌程度空前,遠超2008年雷曼兄弟倒閉后采取的舉措,被金融界的專家稱為慌不擇路,孤注一擲,飲鴆止渴。
石油行業是為經濟社會提供動力的,沒有了全球經濟健康發展和有效運營的大環境,石油就成了無本之木。因此,我更關心的是這個大環境對石油行業帶來的影響,而不只是油價暴跌本身。以往多次油價暴跌,包括因為美國頁巖油大幅增長導致的2014-16年油價暴跌,都是石油行業自身的問題,可以自我糾正,不用太多擔心。但疫情如果在全球真的失控,造成千萬級以上的人感染,幾十萬人死亡,工廠無法復工,百業持續消停,股市暴跌導致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惡化,大批企業破產倒閉將不可避免,全球性大衰退也將成為必然。
疫情是否完全失控還無法定論,但我看到了全球經濟危機這頭灰犀牛正沿著這條路線飛奔而來:全球經濟增長乏力->中美貿易戰->疫情大爆發->石油價格戰->大宗商品市場危機,觸發全球金融危機,最終導致全球經濟大蕭條與大洗牌。
這樣的局面,我們這代人都沒有經歷過,也不會知道它會帶來多大的破壞。
在17日的訪談中,主持人問我,這次價格戰最大的輸家是誰?我說不是沙特,不是俄羅斯,也不是他們共同的敵人-美國頁巖油。我認為最大的輸家是被這次價格戰不小心碰到的,高度依賴石油且經濟狀況本來就很差的石油輸出國,如阿爾及利亞、尼日利亞、安果拉,阿贊拜疆、伊朗、伊拉克、委內瑞拉、巴西等國,他們或許會率先陷入經濟衰退。
正如1985年的油價暴跌是蘇聯垮臺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次油價暴跌也有可能加劇本來就很脆弱的國家(如委內瑞拉、伊朗)政權的更替。本來就是強弩之末,被戲稱為 “茶泡袋” - 只有在超低油價的開水下才有反應的歐佩克已經名存實亡,“維也納聯盟”從這次俄沙談判的破裂為標志,也無法再生,國際能源治理體系面臨重塑。
這頭灰犀牛沖擊的還遠遠不是經濟與能源領域,它的破壞將是全方位的。經濟層面的問題會進而影響國際政治,地緣政治或將風起云涌。
我有很強的信心中國在這場全球經濟危機中會勝出。14億人口的巨大市場,100萬億元的經濟規模和“世界工廠”門類齊全的制造能力,這些都使得中國經濟具有巨大的韌性和潛力。但我也擔心中國無法獨善其身。對外出口還占中國經濟的近三分之一,世界經濟的萎縮不僅會影響出口市場,金融危機也會影響中國“三大攻堅戰”中目前最為重要的“系統性金融風險”防范戰。
作為最大的石油進口國,低油價肯定幫助我們節約大量的石油支出,油價也會帶動天然氣和煤炭價格的下跌。在享受這些紅利的同時,必須同時注意到,中國也是石油生產大國,還是石油工程服務重要的輸出國,油價下跌對國內勘探開發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包括“2019-2025勘探開發七年工作計劃”的落實。油價暴跌影響眾多中國企業在海外的投資收益,對中國的油服產業也是巨大打擊。同時受到影響將是新能源和石油替代產業,節能減碳的經濟驅動力或將減弱。
最能決定中國經濟未來的是中國政府的決心和舉措。自疫情爆發以來,中國政府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在增加市場流動性的同時加強對受影響企業實現稅費減免等政策性扶持。從1月底至3月15日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央行已經通過逆回購、專項貸款、定向降準等方式累計釋放流動性近4.5萬億元人民幣。中央各部委和各級地方政府都相繼推出了減稅降費、降低融資成本、減少用能成本、減緩房租、提供工人復工補貼等多項措施。
中國政府接下來的政策舉措更值得我們關注:
l 首先,在財政政策方面,中國雖然還有一定的回旋余地,比如說允許國家財政赤字達到3%,或在全球范圍內發行專項國債,或在目前降準基礎上大幅降息。經濟需要刺激,但決策者必須把握好“度”,避免2009年、2012年和2014年出現的刺激過大而對經濟產生的負面影響。鑒于依然要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大水漫灌”式的財政刺激不再可能,但更加寬松的財政政策將是大勢所趨。
l 更多的刺激舉措將來自于非財政層面,以“再次入世”的力度進一步改革開放,完善國家治理體制將會釋放巨大的潛能。在能源領域,油氣體制改革可以更多地發揮地方政府和企業的積極性,完善全國一張網必不可少的“最后一公里”,并鼓勵有條件的省份開展類似英國或荷蘭的虛擬天然氣交易市場建設。在電力領域,如果能夠在輸配分開和隔墻售電領域取得實質性進展,或將釋放萬億級的市場潛力。還有在節能領域,可以在推動企業數字化的同時,通過減少能源消耗來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
l 當下網上討論最多的是疫后的“新基建計劃”,指的是既能在短期拉動經濟增長,又能促進中國的基礎設施能夠再上新臺階的“新型基礎設施”,包括5G基建、工業互聯網、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等科技、創新領域基礎設施,以及智慧城市、數字經濟、教育、醫療、社保等民生消費升級領域基礎設施。按照“新基建”推動者之一恒大研究院院長任澤平的解釋,新基建也包括改善國家治理和經商環境的軟基建,強調的是新地區、新主體、新方式、新領域。對此,中央政治局常委會3月4日會議已經定調,要求要加大公共衛生服務、應急物資保障領域投入,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
需要指出的是,這些新基建項目都需要投資,投資的項目需要產生收益。在吸取了2009年“4萬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政府對投資領域和對象會更加謹慎,更加關注能夠產生就業和經濟效率的項目,來發展創新型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此外,相比于當年的“鐵公機”,新基建的單個項目不會太大,整體加起來對中國經濟的短期拉動作用或許有限,但對長期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將起到有力的支撐作用。
我預計,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手段將更多地圍繞著“防風險、保就業、補短板、促升級”的均衡目標來展開,GDP增長速度不再成為唯一追求的目標,畢竟2019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沒有提出今年的GDP具體目標。在如此嚴峻的國內外環境下,只要中國經濟穩得住,不出現大的坍塌式下行就是勝利,能夠借機推動適應未來發展的基礎設施再上一臺階則是更加偉大的勝利。
此外,中國會徹底評估本次疫情中出現的產業鏈中斷問題,把相關產業列入已經在梳理的“卡脖子”技術清單,或單列高端產業鏈短板清單,在中國催生更多新的產業,加快進入國際分工的中高端產業鏈。因此,中國不僅可以在本次疫情中率先復蘇,更能通過“新基建”加速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完善產業鏈布局,在全球競爭中勝出。
油價下跌可能還沒有見底,石油行業的海嘯正向我們沖來。能源企業要想方設法活過這次海嘯,同時還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多下功夫,做好迎接未來的準備:
一是加速布局數字化,包括線上會議、遠程辦公、線上流程等一系列已在進行的無紙化作業進程。
二是利用好工業物聯網技術,積極推進既能提高生產率又能降低成本的智能化業務發展。5G的推廣應用將給這些業務提供更好的技術基礎。
三是發展無人值守與無(人與人)接觸服務。疫情期間試點成功的一些無接觸服務將會在疫后變成常態,包括服務機器人,無人值守超市,無服務員餐廳等。
四是更加注重應急管理體系的建設與常態化待機測試,增強在緊急關頭的自救能力。包括應急物資的生產、存儲和調配能力,今后電力系統或需建立如戰略石油儲備一樣的體系,在外部電力供應完全中斷的情況下,可以維持運營一段時間,提高城市或企業的抗風險能力。
五是將節能減排和清潔能源發展更廣泛更深入地融入到智慧城市與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去。許多“新基建”項目,包括5G、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城際高鐵和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以及醫療與健康領域的基礎設施,都將圍繞著智慧城市作為應用場景來落實,而清潔、穩定、可靠、安全的能源供應,特別是電力供應,是智慧城市的基礎。疫情后,室內外環境的清潔、安全與健康應成為智慧城市的主要考量指標,城市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應與這些指標更加緊密地掛鉤。
鳳凰衛視主持人還問了一些很好的問題,體現了媒體與公眾對這些問題的關注。我不在這里展開,而是把它當作附錄,供大家參考并請批評指正。
附錄:鳳凰衛視問答
問題1:以史為鑒,您覺得這次2020年的石油價格戰跟歷史上哪一次更相似一些?
陳新華:我覺得1985-86年那次更相似。因為其他幾次(1997-98年亞洲金融危機造成需求下跌、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造成的需求下跌、2014-16年美國頁巖油革命造成的供應過剩)都是客觀世界供需關系引起的,不叫價格戰。這次和1985-86那次一樣,也叫價格戰。他們有以下幾個共同點:
類似的背景:那就是它們都是在“減產保價”失敗的背景下發生的。1985年那次,沙特為了保價,把自己的產量從1980年的1000萬桶每天降到1985年的350萬桶每天。這次也是為了保價,沙特在2016年底聯手俄羅斯成立了所謂的“維也納聯盟”,主動減產。兩次減產保價的結果是,把自己的市場份額拱手讓給了競爭對手。1985年之前是給非歐佩克成員和歐佩克內部不守規矩的成員,這次是美國的頁巖油生產商。
類似的主角:價格戰都是由沙特發起。1985年是沙特主動放棄“機動生產商”的角色,開足馬力生產,價格從1980年的最高35美元跌倒1986年的最低7美元。這次也是沙特為主角,與俄羅斯談判破裂后,大幅度下調官方價格,并宣布將開足馬力生產,從目前的990萬桶每天增加到1250萬桶甚至更高。
類似的目的:就是為了搶回丟失的市場份額。
類似的敵人:1985年沙特針對的主要是非歐佩克產油國和歐佩克內部不遵守紀律的成員國。這次也是,敵人是不受限產協議約束,搶占他們市場份額的美國頁巖油生產商和“維也納”聯盟內部沙特認為減產力度不足的國家,如俄羅斯。
盡管有這么多共同點,我必須指出,這次與1985年相比的二個非常重要的不同點,那就是:
1985年的價格戰只限于石油市場,對象是非歐佩克生產國,目的是爭回市場份額。這次是多種危機的疊加:疫情危機、引發全球經濟衰退的擔憂。一月底中國疫情爆發引發石油市場因為需求的下跌而造成油價15%左右的下跌,所以油價下跌是在價格戰之前就開始了。
第二個不同點,1985年沙特一家說了算,這次還有俄羅斯。表面上看,是沙特沒有與俄羅斯達成減產協議,而實際上,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對手,就是美國的頁巖油生產商。
問題2:這次價格戰會持續多久?
陳新華:1985年那次,沙特開足馬力生產后,低油價打壓了一些高成本的石油生產國,但主要還是靠需求的快速增長來慢慢的使得油價恢復正常。整個過程持續了4年,到1989年才回到價格戰之前的水平。
這次涉及的因素比較復雜。首先要看全球經濟在疫情沖擊下的發展情景如何?就是說需求什么時候能夠回來?這個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但短期內需求下降的壓力很大。
其次,要看低油價對沙特、俄羅斯和美國有多大的影響?
沙特:生產成本可以很低,平均不到10美元,但是國家開支很大,需要70美元左右的高油價來維持。沙特頂不住長期的低油價。
俄羅斯:整體承受能力比沙特強,42.5美元預算平衡,國家對石油的依賴也沒有像沙特那樣嚴重。再說可以通過盧布貶值來繼續支撐本國的石油工業,盧布最近也有大幅度貶值。俄羅斯需要打擊美國頁巖油氣,這是國家既定戰略,看不到效果他們不會輕言放棄。
美國頁巖油生產商:高成本的會關閉,但根據挪威睿咨得能源(Rystad Energy)公司提供的數據,80%的美國現有頁巖油產能的盈虧平衡油價已經降到布倫特30美元和WTI25美元。即使WTI美元維持在30美元,美國在8月份之前產量還將增長20-30萬桶/天。光靠價格戰光從成本角度,沙特與俄羅斯聯手也打不死美國頁巖油。美國成千上萬的頁巖油企業生命力很強,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真正影響他們的是現有的高負債率,和今后投資者積極性的退減。他們很靈活,現在可以卷鋪蓋走人,油價高時馬上回來。沙特與俄羅斯這樣的正規軍很難消滅美國的游擊隊。
時間長短還要看沙特與俄羅斯是否有意愿回到談判桌上繼續決定減產。但我的判斷是,減產也沒用,因為需求不會增長甚至下降。由于俄羅斯與沙特沒能就減產協議達成一致的根本原因在于石油市場的結構性因素,即需求下降而美國頁巖油產量上升,他們之間的價格戰不會在短期內將大量的美國頁巖油驅出市場,價格戰估計將持續一段時間,主要看沙特能夠堅持多久。
總體看來,在今年因為疫情全球經濟出現衰退,石油需求無法強勁反彈的情況下,我對市場的前景比較悲觀。
問題3:這次石油價格戰中、沙特、俄羅斯和美國頁巖油,他們中最大的輸家是誰?
陳新華:油價大起大落對誰都不是好事。我同意剛才馮玉軍教授的分析,這次沙特與俄羅斯在價格戰方面考慮的不是很周全,都是從非常有局限的角度看問題,沒想到他們的舉措會帶來國際石油市場和金融市場如此激烈的動蕩。
低油價對沙特來說也沒有好處,沙特這次的舉措具有冒險性質,結果極有可能是“損人一千,自傷八百”,或者是“損人800,自傷1000”。低油價對美國頁巖油有一定的影響,但不會把它驅出市場。低油價必將減少沙特的財政收入,影響沙特正在進行的多項改革,如“2030愿景”計劃,也很難提振沙特阿美的股價。
這次價格戰最大的輸家不是沙特,不是俄羅斯,也不是他們共同的敵人-美國頁巖油。我認為最大的輸家是被這次價格戰不小心碰到的,高度依賴石油且經濟狀況本來就很差的石油輸出國,如阿爾及利亞、尼日利亞、安果拉,阿贊拜疆、伊朗、伊拉克、委內瑞拉、巴西等國,他們或許會率先陷入經濟衰退。
問題4:這次石油價格戰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包括美股暴跌,多次觸發熔斷機制。那您之前也談到了歷史上其實很多次石油暴跌,這種情況多嗎?
陳新華:應該說,美股暴跌,多次熔斷,不是完全是石油價格戰引起的。價格戰只是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真正因為價格戰引起股市暴跌并且熔斷的是3月9號周一,是對沙特在之前這個周末決定的反應。
歷史上類似油價暴跌引發金融市場熔斷的案例不多。1985年那個年代,石油還是雙邊交易為主,全球市場還正在形成,還沒有與金融市場結合。1997-98,2008-09兩次都是因為金融市場影響油價。
問題5:美國頁巖油企業能否挺過生死考驗?能扛多長時間?
陳新華:美國頁巖油企業幾千家,不能一概而論。有些純粹產油,有些以產氣為主,油是副產品;不同盆地,生產成本不一樣。作為群體,他們不會被目前的低油價一棍子全部打死。
低油價對于高成本和高負債率的頁巖油企業是一個沉重的打擊。按照穆迪的統計,到2023年,北美油氣行業將有2400億美元的債務到期,其中2020年就有400億。2019年油價比較高的時候,還有20家頁巖油企業債務違約,今年的數量肯定非常大。400億相對于美國這個大市場可能比例不高,但可以成為導火索。
問題6:美國頁巖油危機撞上疫情爆發,會否加速石油美元的終結?“石油-美元-美債”的石油交易體系會否被打破?
陳新華:石油美元的終結會加速,但替代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
這次危機將導致整個世界洗牌重整,石油美元或許只是大系統重整中的一個小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