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新聞資訊網站首頁新聞資訊
【用戶訪談】回溯項目經驗,展望行業前景——訪中國神華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資深項目工程師林暉女士
林暉在2003年初加入神華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從事工程技術管理工作。在此期間,林暉女士完整地參與了世界第一套工業化示范裝置煤直接液化——從項目定義階段的可行性研究到項目執行階段的基礎設計、詳細設計及最后建設投產的全過程。此后,林工又經歷了包頭煤制烯烴項目、榆林甲醇下游加工項目、寧煤CTL項目、呼倫貝爾褐煤提質項目、新疆煤基新材料等項目的建設,進行專業技術支持。
加入神華之前,林工曾在中國石化工程建設公司從事配管工作近16年,因此,自那時起閥門便是其專業工作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本次采訪中,她以閥門為切入點,從整個項目的角度分享了多年來積累的對產品應用及發展趨勢的心得體會。
1、您最常接觸的閥門類型有哪些?應用于何種工況?
林工:在從事配管工作階段,我主要接觸的是石油化工行業,最常用的即是閘閥、截止閥、蝶閥、疏水閥等;當然,球閥、角閥等亦有涉及,只是彼時相對較少。后來,在從事煤制油化工時期,則開始接觸更多的閥門種類,球閥、角閥已屬于較為常見的閥種;同時,旋塞閥、柱塞閥、隔膜閥的應用也開始增多。
2、在實際使用中,您青睞進口品牌還是國產品牌?對二者的產品分別有什么樣的反饋?
林工:實際上,閥門的許多問題是非常具體的,因情況不同而有異,因此,我認為我們的選擇并非是簡單地按照進口或國產區分。每一個品牌的閥門都有各自的特點與不同的問題,尤其品牌個性問題也是非常突出的。
回溯曾經的經驗,宏觀來講,我們實際上經歷了一個進口到國產的轉變過程。以煤制油的項目為例,當初采用的耐磨閥門(除150Lb的少量閥門國產外)全部為進口閥門,后來逐步國產化,目前已經是大部分國產化了。展眼未來,國產化勢在必行——是趨勢,也是使命。閥門作為工業基礎性“零部件”,國產化更應該走在最前列。
對于中國品牌的產品來說,技術上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時產品質量也有不足之處,尤其是產品質量一致性問題——單臺技術鑒定都能夠順利通過,量產則很難保持穩定性。其次,一些品牌產品往往只將目光局限在產品本身,而忽略了應用場景的特點,缺乏針對性,也極大制約了其市場競爭力。當然,同樣不可忽視的一點是,進口品牌近年來也暴露出產品質量上的問題, 加之響應速度滯后,亦具有改進的空間。
3、您近些年所感受到的閥門市場最大的變化是什么?
林工:閥門市場其實發展很快,但是目前問題也比較多。很多人認為這是低價中標、惡性競爭所致,我個人認為倒也不完全是這個因素,這可能是發展中必然要碰到的問題,也會以“大浪淘沙”的形式,淘汰一大批企業。我相信最終閥門市場還是會走向良性發展的軌道。我本人也在為此努力。
4、在一直以來的工作中,您在閥門使用方面是否面臨尚未解決的難題或挑戰?您認為未來什么類型的閥門產品或技術將有更大的發展潛力?
林工:具體到閥門產品,首先要提到的就是耐磨閥門國產化,其次則是三相流下的減壓閥。事實上,我一直在考慮如何有效地進行國產化攻關和技術攻關,對此,我認為產學研相結合行之有效。
談及未來,伴隨著當今社會技術高度發展,智能制造和物聯網技術無疑對閥門產品和技術都將產生巨大影響,我認為這方面發展潛力很大。此外,不僅局限于閥門上,我更關注整個裝置之間的“系統解決方案”。
5、中國的閥門終端用戶在最近幾年對供應商的要求有何變化?趨勢如何?
林工:終端用戶目前對產品的認識也在不斷提高,他們利用現代比較發達的通信技術,成立各種專業技術群,將發現的問題和解決方案在群中共享,個人感覺用戶的水平也在提高,對供應商的要求更注重產品質量,未來趨勢更傾向智能制造方面。
6、您如何看待煤制油的行業前景?您認為未來哪些行業更具潛力?對閥門產品的需求會有什么樣的特點或變化?
林工:隨著近年來油價的波動以及“煤制油”為一次能源向一次能源轉換的特點,未來煤制油項目預計不會有較為大幅的增加。相較之下,光伏與氫能領域的發展更值得關注。當然,由于新產業的技術尚未完全成熟,市場潛力短期內或許仍無法全面展現,但從全產業鏈的角度來講,需求一定是全面且大量存在的,只是時間問題。而對于供應商來說,一定要對產業鏈有足夠的了解,包括其源頭與發展方向,以及產業鏈上涉及哪些工藝、哪些裝置、何種管道,才能相應地進行閥門的研發與供應。
7、您日常生活中的興趣愛好是什么?
林工:我喜歡旅游、游泳、音樂,也喜歡參加各種社會活動,以開闊視野,活躍思路。盡管目前我已經從之前的工作崗位退休,但仍保持著與行業的互動,會常常參與各類參觀、學習與交流活動,希望將過去累積的知識與經驗運用到推動行業發展的事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