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新聞資訊網站首頁新聞資訊
【新聞速遞】首個鈦合金油氣管材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在陜落戶;殼牌中國發布《中國能源體系2060碳中和報告》
首個鈦合金油氣管材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在陜落戶
中國科技網記者1月19日從陜西省科技廳獲悉,由在陜央企中國石油集團工程材料研究院馮春擔任總負責人的《苛刻環境能源井鉆采用高性能鈦合金管材研發及應用》項目,近日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先進結構與復合材料”重點專項2021年度立項項目。
作為我國油氣鉆采領域首個鈦合金管材相關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項目。該項目圍繞國家能源鉆采工程對鈦合金管材的重大需求,從基礎研究、共性關鍵技術及應用示范三個方面開展工作,開發高性能鈦合金鉆桿、油套管材制造成套技術,攻克特殊螺紋接頭制造及其連接、管材適用性評價及應用等關鍵技術難題,建立完備的應用評價體系和相關標準,實現工業化穩定生產和工程示范應用,為國產高性能鈦合金鉆采管材在我國深層油氣、可燃冰等重大戰略工程中的全面應用奠定基礎,并為實現管柱輕量化和打造陸上特超深層油氣勘探戰略接替區提供技術支撐。
該項目總經費9130萬元,中央財政經費2300萬元,執行期四年。由中國石油集團工程材料研究院牽頭,聯合寶雞鈦業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天津鋼管制造有限公司、中南大學等國內9家優勢單位,以“產-學-研-檢-用”為架構,進行全鏈條研發和協同創新。
WBMS:2021年1-11月全球精煉鎳表觀需求量超出產量約13.57萬噸
世界金屬統計局( WBMS )1月19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1-11月,全球精煉鎳的表觀需求量總計268.19萬噸,較254.61萬噸的產量高出了約13.57萬噸。2020年全年,全球精煉鎳的產量較表觀需求量高了8.40萬噸。2021年11月底時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持有的鎳報告庫存較上年底時降低了16.1萬噸。
2021年1-11月的全球鎳礦產量為247.18萬噸,同比增加了22.4萬噸。中國冶煉/精煉鎳產量同比增加了7.9萬噸,同時表觀需求量同比增加了24萬噸,達152.28萬噸。印尼2021年1-11月的冶煉/精煉鎳產量同比增加了38%至78.61萬噸,同時需求量同比增長了約84%至36.49萬噸。全球的表觀需求量同比增加了46.2萬噸。
2021年11月全球冶煉/精煉鎳產量為24.73萬噸,而需求量為25.62萬噸。
2021年我國造船三大指標全面增長
2021年,全國造船完工量3970.3萬載重噸,同比增長3.0%,其中海船為1204.4萬修正總噸;新接訂單量6706.8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31.8%,其中海船為2401.5萬修正總噸。截至12月底,手持訂單量9583.9萬載重噸,比2020年底手持訂單量增長34.8%,其中海船為3609.9萬修正總噸,出口船舶占總量的88.2%。
2021年,我國造船三大指標國際市場份額繼續保持世界領先,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以載重噸計分別占世界總量的47.2%、53.8%和47.6%,與2020年相比分別增長4.1、5.0和2.9個百分點。
2021年,我國造船企業國際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各有6家企業分別進入全球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前10強。產業集中度保持在較高水平,造船完工量前10家企業占全國總量的69.3%;新接訂單量前10家企業占69.3%;手持訂單量前10家企業占69.5%。
日鐵不銹上調2022年1月鎳系不銹鋼合同價格
日鐵不銹鋼株式會社1月13日宣布,2022年1月簽訂合同的鎳系不銹鋼冷軋薄板、中厚板的國內價格每噸上漲5000日元(其中,基價保持不變,合金附加費提高5000日元),而鉻系不銹鋼冷軋薄板的基價與合金附加費均維持不變。這是鎳系產品連續3個月漲價。自2020年6月開始上漲以來,鎳系產品價格的累計漲幅達16.5萬日元/噸。
2021年11-12月期間,國際鎳均價從前期(2021年10-11月)的8.94美元/磅續漲至9.08美元/磅(為八連漲),鉻鐵合同均價維持在188美分/磅鉻,日元對美元匯率從前期的114.63續升至115.01(為三連升),從而導致鎳等進口不銹鋼原料的成本繼續有所上升。
殼牌中國發布《中國能源體系2060碳中和報告》
殼牌中國與殼牌全球能源遠景團隊日前在北京共同發布殼牌能源遠景之《中國能源體系2060碳中和報告》。報告提出了中國在2060年前實現能源生產與使用過程中二氧化碳凈零排放的可能路徑。
報告認為,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和碳排放國,同時又是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產國,以及電動汽車制造與使用量全球領先的國家,中國既是全球氣候挑戰的一部分,也是其解決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在2060年前實現能源體系的凈零排放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因為中國在尋求脫碳的進程中,其經濟規模和能源需求也在不斷增長。殼牌認為,如果中國以目標為導向迅速采取行動,這條路徑在經濟和技術層面都具有可行性。
報告指出,要使中國在實現2060年碳中和的路徑上取得進展,這十年中需要采取的關鍵行動包括:第一,投資建設可靠的可再生能源電力網絡;第二,確立中國在低碳制造業的市場領導者地位;第三,通過氫能、生物質能源和碳捕獲、利用與封存(CCUS)實現重工業轉型;第四,開始有序實施煤炭轉型退出;第五,通過制訂綜合政策和建立行業聯盟,加速采取行動,并將城市作為變革的孵化器。此外,為了充分發揮能源效率的潛力,中國還需要推動消費者和企業選擇低碳替代能源,同時大幅提高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的規模。
殼牌集團全球商業環境總經濟師MallikaIshwaran表示,全球正在努力實現2015年巴黎氣候協議提出的目標,中國對此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碳中和的目標確實極具挑戰,但這也提供了機會,幫助中國成為全球低碳制造業的領導者。通過及早行動和系統化布局,中國不僅可以在國內實現環境改善和社會進步,而且將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中成為重要而積極的力量。
下一篇: 拜耳:攜手供應商推動更可持續的供應鏈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