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新聞資訊網站首頁新聞資訊
“美國供應鏈中斷工作組”上線
▲ 4月23日在美國洛杉磯縣長灘港拍攝的“能源觀察者號”的電池
◆ 美國近期正式組建“美國供應鏈中斷工作組”,作為政府提升經濟競爭力和供應鏈彈性的第一步
◆ 美國推出關鍵供應鏈評估調整報告,具有短期應急、長期布局、主要對華、重塑格局的多重考慮,勢必對經濟全球化、國際產業分工、地區經濟合作、中美關系等帶來深刻影響
◆ 中國也應對自身重要的產業鏈全面摸底排查,早做應對預案和戰略布局,為中美長期的產業鏈競爭與合作做多手準備
來源:2021年7月5日出版的《環球》雜志 第13期
文/孫立鵬
作者系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所副研究員
美國商務部、能源部、國防部、衛生與公共服務部6月9日發布了《建立供給鏈彈性、振興美國制造、促進廣泛增長》聯合評估報告,認定美國半導體制造及封裝、電動汽車電池、稀土等關鍵礦產及其他戰略原材料、藥品和活性藥物成分等4個關鍵供應鏈都存在漏洞和風險。
為此,報告強調美國必須通過重建生產和創新能力、提升產業鏈可持續性、加大政府采購和支持力度、強化國際貿易規則、加強盟友伙伴合作、監控供應鏈中斷情況等方式,修補關鍵供應鏈漏洞,夯實長期產業基礎。
同日,白宮發表聲明,正式組建“美國供應鏈中斷工作組”,作為政府提升經濟競爭力和供應鏈彈性的第一步?!?/p> 多重考慮
美多部門聯合發布產業鏈戰略報告,具有多重考慮:
第一,這是執行拜登行政令的必然之舉。
早在2月24日,拜登簽署“美國供應鏈行政令”,責成美國國家安全事務特別助理和總統經濟政策助理與多個行政部門協調,全面評估審查上述四大領域供應鏈安全,并在100天內向總統提交報告?!?/p>
據此,美四部門推出當前評估報告,認定美制造能力萎縮、企業短視逐利、他國與美經濟競爭加劇、全球采購過于集中、美國缺乏“外交投資”等因素造成關鍵供應鏈風險,必須要采取措施彌補和應對?!?/p>
第二,意在重塑美主導的全球關鍵供應鏈體系。
報告出臺本身,意味著美國對于產業鏈的安全性考慮高于經濟利益,確保美國產業主導地位和自身經濟安全是首要考慮,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國際自由分工已不是政策優先選項?!?/p>
事實上,拜登執政以來正以“共同安全觀”為由,打造關鍵產業回歸國內、重要產業遷向盟友、一般產業遷往非“競爭對手”國家的產業鏈新格局。其核心,是為了提升美國國內關鍵產業鏈的彈性,以內促外、內外聯動。因此,出臺關鍵產業鏈評估報告,也是服務美國打造產業鏈新格局的必要準備和戰略需要?! ?/p>
第三,這是重振“美國工人獲益”的制造業的需要?! ?/p>
拜登把“美國工人獲益”作為內外經濟政策的核心,力求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重振疫后美國經濟,進而兌現競選承諾、鞏固執政基礎。其目標就是要將更多制造業崗位遷回國內,改變產業長期“空心化”的局面?!?/p>
通過供應鏈調整戰略,輔之以稅收和政策優惠手段,拜登政府有望一定程度上實現上述目標,在半導體制造、關鍵礦產加工等領域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既要產業安全,又讓經濟獲益?!?/p>
第四,這是做足對中國戰略競爭準備的需要?!?/p>
美國在供應鏈問題上已將中國看作主要的風險和外部威脅,認定中國在全球產業鏈的制造中心地位,對美國產業安全和全球主導力構成了挑戰。因此,美方需要仔細評估關鍵供應鏈的利弊得失,找出問題、彌補短板、加大投入、夯實基礎,為長期的中美經濟競爭做好充足準備。
四點影響
美國此舉無疑也會造成多重影響。
首先,將破壞全球產業合作分工體系?!?/p>
與特朗普在經貿問題上打“亂仗”、施行單邊主義相比,拜登看似回歸經濟多邊主義,實則踐行的是排他性的偽多邊主義。兩者維護“美國獲益”的自私自利的保護主義理念和產業政策具有相似性?!?/p>
在產業鏈問題上,美國當前的做法是對特朗普重振制造業和產業鏈政策在繼承基礎上的調整。這勢必影響以市場為基礎的國際分工合作,比較優勢、經濟效率讓位于經濟安全和意識形態之爭,經濟全球化與原有國際分工格局正在遭遇顛覆性調整,將加大后疫情時代全球經濟復蘇難度,而美國是始作俑者?!?/p>
其次,導致區域產業分工出現“碎片化”苗頭。
美評估報告強調,“不能單獨解決關鍵供應鏈的脆弱性,必須與盟友和伙伴合作”“特別是與‘四邊機制’和G7的盟友伙伴合作,加強集體供應鏈彈性”。這實則是“拉小圈子”,將產業鏈合作政治化、違背市場經濟規律、以泛“安全觀”概念的方式強行重組美國主導下的地區產業合作模式,必將破壞既有的地區分工格局?!?/p>
再次,中美關鍵產業“脫鉤”風險上升?! ?/p>
美國多家主流媒體分析稱,拜登政府實施產業鏈措施的目標是讓中國退出供應鏈,讓更多盟友加入其中。事實上,美國的做法是在稀土、藥品及原材料等領域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將更多的產業轉移到歐洲和其他盟友地區,是“拜登政府非常深思熟慮的政策轉變”。
更值得警惕的是,除此次評估報告內容,美國已經有所行動。
例如,引領G7共同就所謂中國“市場扭曲”問題施壓,以“中國經濟模式不兼容”為借口構筑共同“利益觀”,欲將中國排除在美主導的經濟規則核心圈之外;美西方以中國存在所謂“人權”和“強迫勞動”問題構筑共同的“價值觀”,在棉花等產業鏈上將中國產品排除在外;美國聯合盟友,以中國科技威脅為說辭構筑共同“安全觀”,欲將中國科技企業和產品徹底排除在現有全球體系之外。
在美國“三觀”不正地推動對華部分產業脫鉤的背景下,當前戰略措施必將導致中美在某些領域的脫鉤風險上升?! ?/p>
最后,中美經貿關系將遭遇挑戰?!?/p>
一方面,中美存在經貿摩擦的潛在風險。當前報告指出,美國將成立由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領導的“貿易打擊力量”,應對他國破壞美國關鍵產業鏈的不公平貿易行為,并將此納入美國對華貿易政策之中。其已挑明,產業政策目標主要針對中國。
此外,美國還欲啟動對釹磁鐵的“232調查”,評估其是否損害美國相關產業鏈,因為該材料主要來源地是中國。這意味著,美國在未來以國家安全為由對中國產品加征新關稅的可能性依然存在?!?/p>
另一方面,加劇中美經濟競爭。與特朗普打壓中國不同,拜登政府在單邊、多邊對華施壓基礎上,更強調加大對美國自身的投入,以保持贏在未來的實力基礎。
為此,美國當前提出動用全政府資源重塑產業鏈,加大在電池、半導體等關鍵領域投資,為應對“尤其來自中國的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這勢必會加大兩國產業鏈的競爭因素,削弱互信合作基礎,導致中美經濟關系更趨緊張復雜。
綜上可見,美國推出關鍵供應鏈評估調整報告,具有短期應急、長期布局、主要對華、重塑格局的多重考慮,勢必對經濟全球化、國際產業分工、地區經濟合作、中美關系等帶來深刻影響。中國也應對自身重要的產業鏈全面摸底排查,早做應對預案和戰略布局,為中美長期的產業鏈競爭與合作做多手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