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新聞資訊網站首頁新聞資訊
國際展會在雙循環之中的作用
編者按:最近在看暢銷書作者、國際關系專家施展老師的《樞紐》《溢出》《破繭》,感悟很深,很多觀點都是贊同的。
比如,在國際分工領域,90年代非常流行的觀點是產業轉移的“雁行模式”,領頭的是日韓,再到四小龍、四小虎,產業從領頭的頭雁往下轉移。
施老師提出了產業鏈的轉移止于中國,即表面看起來產業會從中國轉移到東南亞,但這種“轉移”是一種“溢出”,也就是轉移多余產能,但是產業鏈體系本身無法轉移,還留在中國,而產業鏈上游的設計和研發還是掌握在美國手中。
因此,施老師提出了中國在世界經濟樞紐之中的另一種雙循環與大循環的解釋。
(施展:《溢出》)
(施展:《溢出》)
施老師在《破繭》中繼續指出:
如果把中國經濟比喻為一臺電腦的話,中國龐大的基礎設施網絡就相當于電腦的硬件系統,中國龐大的供應鏈網絡就相當于電腦的操作系統,各種具體產品的強大生產能力就相當于我們看到的各種應用軟件在這臺電腦上跑出的分。高技術行業首先依賴于創新。在可預見的未來,美國的創新能力仍然是最強大的,它在對知識產權的保護、資本市場的效率、創新的激勵機制、人才的吸引力等諸多方面都有壓倒性的優勢。但是很有趣的是,進入21世紀之后,一個越來越明顯的趨勢是,美國的創新能力必須與中國大規模制造的能力結合,才能把創意真正地產業化。這個趨勢簡單化地表達就是:美國創新、中國生產、全球銷售。
以上雙循環和大循環格局在國際展會領域就會出現一個現象,比如:中國企業出國參加國際展會,主要是為了學習,為了了解市場趨勢和行業前沿技術,以便規劃接下來的產品、生產及相關資源的配套安排。國際展會是中國企業了解相關信息的重要平臺。
根據施老師的假說繼續推演,那么老外來中國參展,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得市場,以市場推廣和銷售為主。
根據以上的雙循環和大循環的假說,就有很多生動的例子,以下片段節選自施老師的新做《破繭》之中的一個章節,節選于此。
舉一個我身邊朋友的例子。2020年3月初,一位做實業的朋友跟我說,因為疫情,他原本要去德國參加的一個行業展會被取消了。那段時間,由于疫情的蔓延,多個行業內最具影響力的展會都被延期或取消了。例如全球照明行業影響力最大的法蘭克福照明展,五金行業全球規模最大的德國科隆五金展覽會,全球美容品牌第一展意大利博洛尼亞美容展。
展會取消對中國企業有不小的影響。中國企業想去參加這種展會,主要目的不是獲得國際亮相機會,而是要在展會上把握行業的前沿技術和產品走向,這對自己未來的生產布局極為重要。
這些展會反映了中國經濟在全球產業鏈上的結構性位置:中國在制造流程上具有巨大的規模性優勢,但是在許多行業并沒有核心技術優勢,欠缺對先進技術路線和產品理念的引領能力。西方國家盡管在中低端制造業上無法與中國競爭,但在高端制造業上有不容動搖的優勢地位;這里所謂的高端制造業不僅僅是生產芯片或者高精度機床之類的,更包括對未來技術路線及產品理念的研發、規劃和引領,從而規定下游中低端制造業的演化邏輯的能力。
比如前面說的這三個取消了展會的行業(照明、五金、美容),它們都是市場規模達萬億元以上的巨大產業,中國在每個領域的規模優勢都非常明顯。然而,真正有影響力、具有行業引領價值的展會,并不在中國舉辦;不僅如此,中國企業在這樣的國際展會上并沒有多大的聲音。
舉個例子,法蘭克福照明展總共大約有10個展館,但是舉辦方只給了中國企業一個展館(通常固定是10號館),不允許中國企業去別的館參展。這個館代表的就是低端,連展館內部的設計、管理都比其他館明顯要差很多。2018年,為了擺脫低端形象,中國某龍頭照明企業想去別的館參展,無奈只能通過在荷蘭注冊的一家公司去申報展位,才得以和其他國際品牌出現在一個展館。
10個展館,但是舉辦方只給了中國企業一個展館(通常固定是10號館),不允許中國企業去別的館參展。這個館代表的就是低端,連展館內部的設計、管理都比其他館明顯要差很多。2018年,為了擺脫低端形象,中國某龍頭照明企業想去別的館參展,無奈只能通過在荷蘭注冊的一家公司去申報展位,才得以和其他國際品牌出現在一個展館。
展館上的如此安排,可能會挑動極端民族主義者的神經,覺得中國企業受到了歧視,這種展覽不去也罷。然而真正在行業中做事的人才知道,這種安排只是真實反映了中國企業在產業鏈中的位置。因為中國企業拿出來的確實屬于比較低端的產品,其他展館展出的都是高精尖或者有獨特設計感的產品。這些展會通常是本行業技術、設計、流行趨勢的風向標,基本上都是被歐、美、日、韓等細分市場的龍頭企業所引領的。實際上,中國制造業供應鏈每年的計劃,在相當大程度上要看歐、美、日、韓的龍頭企業,因為它們掌握著技術方向和產品調性,有著市場引領能力。
所以,中國企業去參加這種展會,主要是為了學習,為了了解市場趨勢和行業前沿技術,以便規劃接下來的產品、生產及相關資源的配套安排。國際展會是中國企業了解相關信息的重要平臺。疫情導致這些重要的展會被取消或推遲,會影響中國企業對接下來國際市場走勢的判斷。在趨勢判斷不明朗的情況下,企業在投資方面就會變得非常謹慎和遲疑。
這對中國經濟產生的影響可能不為行業外的人所知,卻比疫情的影響更為長久和深遠。
當然,中國在全球制造業中也有自己不日、韓等細分市場的龍頭企業所引領的。實際上,中國制造業供應鏈每年的計劃,在相當大程度上要看歐、美、日、韓的龍頭企業,因為它們掌握著技術方向和產品調性,有著市場引領能力。
所以,中國企業去參加這種展會,主要是為了學習,為了了解市場趨勢和行業前沿技術,以便規劃接下來的產品、生產及相關資源的配套安排。國際展會是中國企業了解相關信息的重要平臺。疫情導致這些重要的展會被取消或推遲,會影響中國企業對接下來國際市場走勢的判斷。在趨勢判斷不明朗的情況下,企業在投資方面就會變得非常謹慎和遲疑。
這對中國經濟產生的影響可能不為行業外的人所知,卻比疫情的影響更為長久和深遠。
當然,中國在全球制造業中也有自己不
這兩種創新所需要的條件是不一樣的?!皬?到N”的創新,需要的首先是龐大的市場,以及大規模的組織技術,中國在這兩方面在世界范圍內有著顯著的優勢;中國在各種技術應用及商業模式方面擁有強大的創新能力,與此直接相關。所以,中國的優勢在于可以迅速把一項技術落地,并且憑借巨大的市場優勢把產品賣成“白菜價”。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可以做出很多創新?!皬?到1”的創新,需要的則是發達的基礎研究、自由的研究環境、能夠吸引高端人才源源不斷到來的制度條件,以及廣泛的國際交流。在這幾方面,西方比中國有更大的優勢;真正原創性的創新能力主要出現在西方,與此直接相關。
“從0到1”的創新具有引領性,“從1到N”的創新則主要是跟隨性的,兩者對經濟的拉動方式和效應是大不一樣的。
備注:以上從0到1和從1到N的觀點其實,在謝德蓀的《重新定義創新》之中提出的源創新和流創新有相似之處。從0到1和從1到N是不同的展會類型,我們在雙循環的大格局下,需要增加從0到1的元素,吸引國際同行到中國來找點子,找思想,找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