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新聞資訊網站首頁新聞資訊
回眸2020·國際油氣行業熱點頻現
作者: 郭 峰 薛 梅
【編者按】:史無前例的負油價、有史以來最大規模聯合減產、世界經濟出現二戰以來最大降幅、全球地緣復雜程度史上少見,2020年足以載進全球石油行業史冊。
2020年剛剛落幕,本期《環球周刊》5~7版特推出“回眸2020”專題,對這一年國際石油市場、國際石油公司和國際油價發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變化進行盤點,一起回顧這一年“灰犀牛到處跑、黑天鵝滿天飛”的艱辛與奮斗。
本版文圖由郭 峰 薛 梅 提供
■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
全球石油需求驟減 ■
新冠疫情是2020年全球最大的“黑天鵝”事件,其突然暴發并在世界范圍內快速蔓延,迫使主要經濟體采取限制和封鎖措施,嚴重沖擊了全球經濟和制造產業鏈,導致經濟和生產活動嚴重受限,不僅使世界經濟陷入技術性衰退,而且影響了全球石油需求。
在疫情主要影響中國和東北亞地區時,人們對2020年的全球石油需求預期仍比較樂觀,僅將全年石油需求增長預期由此前的110萬桶/日調低至50萬桶/日。
3月初,歐美國家暴發疫情,并加速向俄羅斯、印度等新興經濟體和其他發展中國家蔓延,歐盟27國全境封鎖、美國50個州全部進入“重大災難狀態”,人們對全球石油需求增長的預期迅速由正轉負。
雷斯塔能源預計,2020年全球石油需求將下滑10.8%,近1100萬桶/日。
此后,國際能源署、美國能源信息署等均根據全球疫情發展和疫苗研究與推廣情況對全球石油需求預期進行了修正,但均預計2020年需求會大幅降低800萬~900萬桶/日,且短期內難以恢復到正常水平。
■ 中國宣布碳中和目標
石油需求峰值漸近 ■
2020年是化石能源行業的重要轉折點。一方面,持續性的疫情防控措施正逐漸改變人們的生活工作習慣,影響長期石油需求前景;另一方面,可再生能源持續發力,各國政府大力扶持氫能等清潔能源發展,新能源對以石油為代表的化石能源的替代進程顯著加快。
9月底,中國宣布要努力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9月,挪威船級社和bp先后發布長期能源展望,均提出化石能源需求達峰、可再生能源需求持續增長的觀點。挪威船級社在其《能源轉型展望2020》中稱,全球中長期能源需求將較此前預期低6%~8%,煤炭需求已在2014年達峰,2019年很可能已是石油需求峰值水平,天然氣需求將在2035年達峰,可再生能源則將保持增長。
bp在其《全球能源展望》中稱,全球石油需求的持續增長期已結束,在其建立的三種情景中,全球石油需求僅會在普通情景下維持約10年的微增,在2030年前后達到峰值,約為1.01萬桶/日;在快速轉型情景和凈零情景中,石油需求都將從2020年開始持續下降,到2050年,石油需求將分別只有2018年的45%和20%。
11月初,雷斯塔能源在最新版預測報告中將全球石油需求峰值出現時間提前兩年,至2028年。
■ 減產聯盟被迫“抱團”
持續多久尚未可知 ■
在連續三年實施聯合減產后,2020年伊始,以沙特和俄羅斯為首的歐佩克+在供應端調節上出現分歧,3月6日,因沙特和俄羅斯對減產意見相左,聯合減產協議破裂,產油國為搶占市場份額開啟了為期一個月的價格戰,導致油價持續快速下跌,到3月底,原油現貨價格已跌破20美元/桶。
在內外部壓力下,沙特和俄羅斯帶領歐佩克+再次回到談判桌,并在4月9日達成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聯合減產協議,在2020年5月1日到2022年4月30日兩年內,實施三輪減產,其中首輪為期兩個月,減產規模高達1000萬桶/日,且沙特、阿聯酋和科威特在首輪額外自愿減產約120萬桶/日。
7月16日,歐佩克+就第二輪減產達成一致,自8月1日起執行770萬桶/日的減產規模,且伊拉克等在首輪減產中未完全履行減產協議的國家需補償超額生產部分。
12月3日,歐佩克+就第三輪減產達成一致,自2021年1月1日起執行720萬桶/日減產規模,同時將按月舉行聯合會議,根據市場情況調節減產規模,且調整幅度不超過50萬桶/日。
雖然異常嚴峻的市場迫使歐佩克+再次走到一起,但其第三輪聯合減產談判的種種跡象表明,成員國對長時間持續減產的不滿增加,歐佩克+內部再次出現了分裂苗頭。
■ 產油國大打價格戰
國際油價跌至負值 ■
新冠疫情和資源國產量政策變化催生了全球石油市場史無前例的“巨變”。主要經濟體先后因疫情采取封鎖措施,全球經濟接連陷入停滯,需求下降、煉廠開工驟減,嚴重打壓油價;沙特和俄羅斯為首的主要產油國還開啟了價格戰,“供需雙殺”導致油價進入有史以來最長的下降周期,并屢創新低。
4月20日,石油市場上出現了“活久見”的一幕,美國商業交易所西得克薩斯輕質原油(WTI)5月期貨合約價格在一夜之間暴跌300%,降至-37美元/桶。雖然WTI“負油價”是交易機制、庫容瓶頸、空頭擠兌等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是極端市場條件下的特殊事件,但作為全球大宗商品之王,原油一直都是最受投資者青睞的資產之一,“負油價”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擊垮了人們對油價的底線。
此外,全球石油市場由期貨和現貨兩個部分構成,供需關系和價值底線是聯系二者的橋梁和紐帶,也是期貨的價格發現功能得以實現的基礎,但疫情和價格戰導致的供需畸形在期貨市場被過度放大,交易機制被投機者利用,使得期貨和現貨價格嚴重背離,對全球石油乃至整個大宗商品市場有深遠影響。
■ 石油企業轉型自救
擁抱清潔能源時代 ■
在需求下滑和低油價的雙重打擊下,石油公司經營舉步維艱,迫使石油企業加快轉型步伐。在上游領域,石油巨頭紛紛削減支出、資產減記、壓縮成本、大幅裁員,??松梨?、殼牌、雪佛龍都在全球范圍內作出了裁員決定,bp甚至宣布出售倫敦總部大樓。與此同時,bp、殼牌等還紛紛確立凈零排放目標,削減未來石油產量目標,加大天然氣和電力領域投資。
下游領域,除優化和關閉煉能外,煉油商還積極尋求其他方式維持煉廠運行,轉型生產生物燃料是歐美煉廠普遍選擇的一條路,其中道達爾計劃把法國的格蘭德普伊特煉廠改造為生物柴油煉廠,預計2024年投產;瑞典煉油企業Preem計劃在哥德堡煉廠新建一套1.6萬桶/日的可再生能源裝置,同時取消Lyskeil煉廠升級改造項目,并將其改造為可再生燃料。
油田服務領域也在積極轉型,為即將到來的清潔能源時代做準備,貝克休斯從2020年三季度開始持續縮減油田服務和設備制造業務規模,同時重點關注能源轉型和可再生能源技術,并在11月初收購了一家專門從事碳捕集解決方案的挪威公司Compact Carbon Capture(3C),為轉型奠定基礎。
在油氣工程領域,鉆探和生產作業量驟降也在推動相關企業轉型,一項關于海上油氣工程服務公司轉型海上風電工程領域的調查發現,轉型最快的是海上鋪纜和半潛運輸企業,由于鋪纜船、水下作業船和半潛運輸船等裝備能同時用于海上油氣開發和海上風電開發,部分細分市場在2020年的低油價環境下不但沒有收縮,反而借助快速發展的風電市場擴大了船隊規模。
■ 美國頁巖業加速整合
近百家企業破產重組 ■
在哀鴻遍野的全球石油市場中,依靠技術和資金驅動的美國頁巖油行業也無法獨善其身。數據顯示,2020年前10個月,美國頁巖油行業有近百家生產和服務企業破產。
2020年二季度以來,美國頁巖油氣公司的破產重組、并購活動顯著增多。5月,殼牌以5.41億美元價格出售阿巴拉契亞頁巖氣資產;7月,雪佛龍以42億美元價格收購來寶能源公司;9月,德文能源斥資26億美元收購WPX能源公司;10月,先鋒自然資源公司斥資45億美元收購歐芹能源公司,康菲石油以97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康喬資源公司。
先鋒自然資源公司董事長稱,新一輪頁巖油并購整合潮將進一步加快高債務中小生產商的淘汰速度,有利于大型獨立公司的規?;统杀鞠陆?,未來,在二疊紀盆地(美國最大的頁巖油產區)只有先鋒自然資源、康菲、EOG和Hess等市值超過100億美元的生產商仍能保持競爭力。2020年或成為美國頁巖油行業從“平民革命”向“寡頭割據”的轉折點。
■ 全球地緣動蕩加劇
能源安全面臨挑戰 ■
2020年,全球地緣局勢的復雜和動蕩程度超過所有人的想象,中東局勢升級、朝核問題反復等地緣事件不勝枚舉。
與此同時,伊朗與美國和沙特關系惡化導致的中東緊張局勢升級,針對沙特石油設施的無人機和導彈襲擊屢有發生。印度國內疫情惡化、經濟增長滑坡、執政黨支持率持續降低,使得撩撥普通民眾的民族情緒成為現實需求。
從2020年全球油氣市場的種種表現來看,隨著美國逐漸實現能源獨立,其對石油市場的影響和控制能力非但沒有削弱,反而顯著增強,在疫情導致美國能源出口持續增長、中東地緣緊張加劇的背景下,我國面臨的外部環境正急劇惡化,在全球能源市場的被動程度加深,給能源的獲取安全和經濟安全帶來了一系列新挑戰。
■ 油氣發現好于預期
中國躋身新發現量前十 ■
在新冠疫情和低油價的雙重打擊下,石油公司裁員、減支、轉型,業內曾預計2020年全球油氣勘探新發現可能創下近幾十年新低。不過,雷斯塔能源2020年12月初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的全球油氣勘探活動相對穩定,截至10月底,累計獲得常規油氣發現約80億桶油當量,預計全年新增勘探發現規模接近100億桶油當量,2020年應該是近5年新發現規模第二大的年份。
2020年1~10月,全球共獲得73個新發現;37.5億桶油當量是天然氣,占總發現量的46%;43.1億桶是石油,占總發現量的54%。
從國家來看,俄羅斯以15.1億桶油當量的新發現規模位列榜首,蘇里南和阿聯酋分別以13.9億和11億桶油當量位居第二、第三,緊隨其后的是圭亞那、巴西、南非,中國以2.64億桶油當量的新發現規模居第十位。雷斯塔能源預計,2021年全球油氣勘探投入將與2020年大體持平,但其中20%有較大推遲或減少的風險。
■ 中國油氣儲產量搶眼
二季度與巴西并列“雙嬌” ■
疫情之下,全球經濟增長乏力,油氣勘探開發投資也受到波及。許多國際大石油公司在下調了油價預測后,又大幅度削減了勘探開發支出,中國則成為世界油氣勘探開發的亮點之一,不僅在2020年二季度的國際油氣發現排行上與巴西并列“雙嬌”,而且整個年度油氣發現接二連三,油氣產量保持增長。
上半年,中國海油找到了5個油氣發現,其位于渤海萊州灣北部的墾利6-1-3井鉆遇約20米厚的油層,探明地質儲量超過1億噸,是該公司繼千億立方米大氣田渤中19-6之后的又一重大發現。下半年,中國石化和中國石油分別在新疆、四川等地連續獲得重大油氣發現。10月,中國石化涪陵頁巖氣田新增探明地質儲量1918億立方米,日產量保持在2000萬立方米以上;中國石油華北油田則在內蒙古西部的巴彥淖爾地區探出高產油流。2020年11月,中國石油在準噶爾盆地東部阜康凹陷獲高產工業油氣流,改寫了準噶爾盆地東部自發現準東油區以來近30年無重大油氣勘探發現的歷史。
除新資源發現外,老油田的生產表現也相當亮眼。長慶油田油氣當量首超6000萬噸;新疆油田原油日產量保持在3.8萬噸以上,創歷史新高;大慶油田油氣產量超計劃,油氣完全成本和操作成本雙下降;勝利油田原油產量穩中有升,新增探明石油地質儲量超3100萬噸,技術可采儲量超500萬噸,相當于發現了一個中型油田。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前三季度,我國原油產量達14625萬噸,同比增長2.4%;生產天然氣1371億立方米,同比增長8.7%。國內油氣勘探開發潛力正在進一步激發。
■ 構建“全國一張網”
中國油氣領域改革持續深化 ■
2020年10月1日,國家管網集團與中國石化、中國石油、中國海油、中國誠通、中國國新、社?;饡?、中保投基金、中投國際、絲路基金共同簽署的資產交易協議和增資擴股協議正式生效,全面接管原分屬于三大石油公司的相關油氣管道基礎設施資產(業務)及人員,正式并網運營,這標志著我國油氣管網運營機制市場化改革取得重大成果。
這一全新產業格局將實現管網的互聯互通,構建“全國一張網”,更好地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油氣資源調配,保障油氣能源安全穩定供應。
2020年12月21日,國務院新聞辦發表《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除全面介紹我國能源發展成就、貢獻和戰略外,還明確提出要打破壟斷、放寬準入、鼓勵競爭,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能源市場體系,著力消除市場壁壘;深化油氣勘查開采體制改革,開放油氣勘查開采市場,實行勘查區塊競爭出讓和更加嚴格的區塊退出機制;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進口原油;改革油氣管網運營機制,實現管輸和銷售業務分離。這表明我國油氣領域改革仍將持續深入推進。